明代政治家、诗人于谦有一首诗专写读书的妙处: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眼前直下三千字,胸次全无一点尘。活水源流随处满,东风花柳逐时新。金鞍玉勒寻芳客,未信我庐别有春。
的确,书是我们 的朋友。 是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,书则是文明和文化 重要载体。古人读书的有趣故事层出不穷。
恐怕“坐在书城”是读书人 喜欢“代入”的典故。《魏书·李静传》记载了李静的一句名言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百城。”
诗中描述李泌的书汗牛充栋,但都光洁如新。这并不是因为李泌拿书本装点门面,相反,这些书都插满了书签,说明都是读过,只不过李泌博闻强记,过目不忘,所以书保存得“新若手未触”。
李泌的书签也很讲究。使用红牙签、历史绿牙签、子青牙签、白牙签,与政府收藏书籍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。这说明四部分类法在唐代得到了普遍认可。
古人读书,可谓“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”。汉代孙敬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竹简,就把柳叶当竹简,在上面抄字,以资学习。
类似的故事还有汉代的路温舒。路温舒小时候替父亲放羊,放羊间隙,路温舒采集水中的蒲草,在上面抄字以为书。路温舒后来学有所成,官至太守。
宋代晏殊从来不敢浪费纸张,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记录,凡是公文废弃的纸张或者封皮,晏殊总是将其废物利用,以香匙涂香屑于其上,将旧字覆盖掉,并用熨斗将其熨平,再用铁镇纸压平,变成新纸后便用于抄书。
古人不仅读书,而且惜书。《梁溪漫志》记录,司马光所读之书,即使十余年也是光洁如新,因为他善于保养书籍。
南北朝有一个叫刘侨的人,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他的儿子将《汉书》拿去卖钱。刘侨说:“宁可饿死,怎么能拿书本去换钱呢?”
不少读书人也因读书而获得雅号。汉代大儒何休,因为学问渊博,而被称为“学海”;晋代军事家、学者杜预,就因精通《左传》,而被称为“武库”;五代朱遵,因为无所不知,而被称为“书橱”。
当然,读书人拥有的也不只有雅号。晋朝傅迪无书不读,而刘柳只读《老子》,傅迪于是看不起刘柳,但刘柳却对傅迪说:“您读书虽多却不求甚解,只是一个‘书簏’而已。”书簏就是书筐子。这也警醒我们读书要读精、读透,不要做书筐子。
如今流行一句话:“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。”的确,书为我们提供了好的楷模和路标,有什么比在书中精骛八极、心游万仞更惬意的呢?让我们一起多读书,读好书,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