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能够养人的“十气”。清代袁枚说:“读书好处心先觉,立雪深时道已传。



养静气,去躁气

《大学》说:“知止后有定,定后能静,静后能安,安后能担心,考虑后能得到。”指出了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,“静”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。静可观变,静可制动;烦躁不安,躁动不安。安静是一种真正的努力。



坚持阅读和学习,随着时间的推移,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平静,冲动的气体会越来越少,你可以练习消除干扰,安静,增强对危险的恐惧,变得不惊讶。


养雅气,去俗气

所谓“腹有诗书气”,读书能使人优雅。曾国藩说:“读书能改变气质。”读好书越多,气质就越好。



爱读书不仅会直接影响和提升审美,还会开阔眼界,深刻思考,崇高精神,高尚品德,优雅举止,提升做人和做事的整体水平和魅力,让知识产生无限的力量。


养才气,去迂气

西汉刘翔说:“书还是药,善于阅读可以治愈愚蠢。”朱也曾说过:“为了学习,不要先于穷人;穷人必须先于阅读。”读更多的书,认知水平提高,看事情会更高,看得更深。积累更多的知识,从一个例子中得出推论,思维会更全面,角度会更独特。



在解决问题上,也可以更加实用,不会头脑空空,也不会缺少方法;读得越多,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多,方法就越有用。


养朝气,去暮气

《大学》说:“日新日新,日新日新。”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,尤其是在信息爆炸和瞬息万变的时代。所以,如果你想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,更好的安定下来,不跟上时代的步伐,不断创新自己,可以吗?这只能通过阅读来实现。



正如明代的冯梦龙所言:“要知天下事,须读古人书。”明末的倪元璐也说:“当以读书通世事。”


养锐气,去惰气

明代,袁有一本书《了凡四训》。有一句话让人难以释怀:“世界上有很多聪明帅气的人,所以德不加修,行业不加广的人,只是因为遵循两个字,耽误了自己的人生。”



“因循”是惰性太大,懒惰,混日子,通常被称为混日子。人们有懒惰,懒惰,贪图舒适,但“玉,不是工具”,无法控制自己如何实现事业,创造人才?诸葛亮在《警告》中早就警告说,“没有学习,没有才华,没有野心学习”。


养大气,去小气

大气是一种眼界,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胸襟。要养成大气,则非要历练和读书不可。读书可以拔高眼界,熏养境界,开阔心胸。北宋欧阳修说“强学博览,足以通古今”,同是北宋的刘彝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——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



养正气,去邪气

儒家 讲正气, 为荡气回肠的便是孟子说的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,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”。 朴实的便是蒲松龄说的“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技必良”。怎么养?如何工?自然要读书。

 

正气不扬,邪气必涨;邪气嚣张,人必遭殃。 传统文化 讲究礼义廉耻,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、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。君子要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匡扶正义、弘扬正气,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、走得正,正所谓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

养胆气,去怯气

所谓“无知无畏”,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。有识才有胆,艺高才胆大。对此《论语》阐发地 为精当:“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”,“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”。


不无知,有识,当然要读书。读书可以增长见识,“见过大场面”,自然胆气也就壮了。



有句话说,人的所有恐惧,都是源于未知,因为不清楚吉凶利害;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乱,这也正是胆气所在。


养和气,去霸气

“和”,可谓 文化的核心概念,儒释道都讲。如《易经》提出“太和”,孔子说“和为贵”,老子说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,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。



心平才能气和,心静才能心平,读书可以静心,自然就会生养和气。此外,人在读书的过程中,眼界高了,胸怀大了,自然就能更加包容,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。


养运气,去晦气

俗话说,“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”。一个人书读多了,有了积累,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,所谓“运气”不仅仅是小的幸运,更是面对事情之前的准备。如陆游所说的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。有机会能抓住,等于是增大了运气。



而且,读书多、有学问的人,他的机会也会更多,因为他的眼界大了,思想支配行为,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,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多。这又是读书养运气的一层含义。